为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注入温情,将关爱献给乡镇老党员,昨日(9月21日),宁波市眼科医院、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的党员们一行9人在海曙区洞桥镇前王村、程家村开展“联合党建进乡镇,关爱行动传温情”主题党日活动。
85岁的李阿甫有着40余年的党龄,他特别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即使是退休后,他依旧以志愿者的身份热心着海曙区程家村的建设。
1979年,李阿甫成为一名党员,也是该村劳动生产队队长。偶然在田间劳作,他发现了汉代青铜器,属于国家珍贵文物,立刻上交至相关部门。
“入党,意味着信仰,意味着奉献为公的责任。”李阿甫12次被评为鄞州区先进业余文保员、获评宁波市先进业余文保员、荣获鄞州区先进业余文保员终身成就奖......
感动于老党员李爷爷的事迹,市眼科医院、市健康家园联合党建进乡镇的走访首个目的地便是李阿甫的家中。
当我们党员们一行人抵达时,老人亲自开门迎接。丹桂飘香时,月圆中秋到。节前送慰问,浓浓中秋情。
“您的眼睛患有白内障,所幸是早期。您平时在眼健康上还有其他什么疑问吗?”宁波市眼科医院的医生们为李阿甫夫妻送上义诊服务,还准备了大米、食用油等中秋佳节慰问品。
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的党员们则拉起家常,叮嘱他们季节变换要注意身体,把关爱和祝福送到了老人身边。
此外,在海曙区前王村老年活动室和程家村村委会内,宁波市眼科医院的医生们开展眼健康主题义诊,帮助80余位老党员和村民们及时发现引起眼视觉功能异常的病因,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医生们现场耐心地向他们说明和讲解,提出了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太感谢你们了,不仅来义诊还送礼品。”
“谢谢!送来的米和油够我们两个老人吃一段时间。”
......
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宁波市眼科医院、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党员们一行人以关爱行动传温情,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
近日,“2021医疗救助与医务社工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举行。
论坛由《公益时报》社、江苏省社会工作协会、江苏省人民医院共同主办,轻松集团协办,主要围绕“医疗救助与医务社工”的发展与现状展开讨论,并启动“医疗救助与医务社工协作发展计划”。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换届负责人陈存根、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副会长刘良玉,江苏省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晏翠耀、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李新京、副会长兼秘书长沈小平、天津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杨丽荣、副会长兼秘书长孟广伟、北京微爱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社工人才发展基金执行主任王政等嘉宾出席了此次论坛。另外,还有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最美医务社工代表,以及各地医院代表和媒体等参加了此次论坛。
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吴滨滨代表宁波市社工协会医务社工专委会,作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者,受邀参加2021医疗救助与医务社工高质量发展论坛,并作题为《区域性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探索者》的主题演讲。
吴滨滨从人才培养,集结专业、有共识的人才队伍;专业赋能,推动医务社工实务发展;资源链接,搭建全市大健康领域枢纽平台三个方面做了阐述。
重点提出未来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路径,首先是人才培养、资源整合、项目推动;其次是建立全国、省、市、区四级医务社工联动机制;最后是规模化、组织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在最火APP“学习强国”上,也聚焦以社会组织驱动下的宁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为例,刊发了宁波院内院外医务社会工作协同发展路径探索的专题报道。
《公益时报》在2020年推出了“寻找最美医务社工”活动,以“缔造行业标杆、彰显榜样力量”为主题,是国内首次举行的全国性医务社工寻访活动。
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峻兰入选2020年度最美医务社工。
为了更加系统从政策引导、人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等角度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论坛现场,医疗救助与医务社工协作发展计划启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最美医务社工专家委员会聘任仪式举行。
浙江省社会工作师协会秘书长管咪虹、宁波市社工协会医务社工专委会主委主任吴滨滨等被聘为最美医务社工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换届负责人陈存根、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副会长刘良玉为专家们颁发聘任证书。
疫情的突袭,打乱了原有的生活和学习秩序,给奉化方桥街道的困难群体、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定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街道以“专业社工+儿童主任+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开展服务,持续进行“线上+线下”沟通、跟踪观察,共织温暖的“心理防疫”网络。
5月13日晚,发现身边的小美好——疗愈减压活动在线上举办,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的社工联动儿童主任、志愿者,传递温暖力量。
在志愿者王俊杰看来,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当负面情绪也可以激励自己去改变和努力时,它就成了所谓的积极情绪。
应对疫情隔离产生的负面情绪,冥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充分缓解身体和心灵的紧张感,舒缓无法出门的焦躁情绪,放松心情,深切感受心灵深处的平和与安定。
“虽有疫情的阴霾,但无论线上线下,来自我们的行动与爱依然可以传递,给予彼此温暖与信心。”伴随着轻音乐,王俊杰带领线上人员一起做心理冥想。
现场,“一周阅一书,我是好书推荐官”线上活动启动,社工园园分享阅读的理由,一本本好书仿佛是一位位智者,陪伴着成长,读书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养精蓄锐,还可以提升自我、开阔眼界。
活动分为儿童绘本、人与自然、文化科普等多样的阅读主题,阅读分享、手工制作、游戏互动、科学实验等参与形式,让参与者感受趣味阅读的乐趣。
第一期涉及的图书有紧张刺激的儿童漫画《北京寻宝记》,有一座五彩缤纷的小房子是“存梦银行”,有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的感人友情,更少不了经典的格林童话故事等。
好书推荐官以视频形式向其他人推荐自己所喜爱的图书,分享推荐理由,并朗读书中的精彩段落或篇章,一起度过美好快乐的阅读时光。
“让我们在一起,走进那些字里行间你会发现,站在书中,从过去看向未来。”园园说。
除了书外,一支画笔还能画出色彩斑斓的“童画”世界,随意的线条连接起丰富的色彩,面对镜头,大家充分施展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创作,战“疫”一线,云端齐携手。
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奉化方桥街道携手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及时组建“疫情防控工作”联络群,线上加强对居家隔离困难群众、未成年人群体及家庭的关注,联动儿童主任落实“一对一”探访制度,进一步细化服务,社工们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线上小组活动等方式,链接专业志愿者资源,为群体提供专业服务,舒缓由疫情引起的焦虑、紧张情绪,力保困难群体和未成年人群体的基本需求能得到满足,平稳地度过居家隔离的时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口罩在疫情防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戴口罩,既保护自己,又有益于公众健康,这也就是“口罩文明”。
如何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口罩?不同人群预防新冠肺炎怎么选择与使用口罩?
官方指引来啦!
该指引从普通公众、特定场所人员、职业暴露人员以及重点人员进行分类,并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指引的建议。
指引中明确,对于普通公众,
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建议不戴口罩;
处于人员密集场所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其他人员戴口罩有哪些建议?
详情↓↓
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 科学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保护自己,又有益于公众健康。目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为引导公众科学戴口罩,有效防控疫情,保护公众健康,特提出以下指引。 一、普通公众 (一)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 防护建议:不戴口罩。 (二)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三)对于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四)对于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二、特定场所人员 (一)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和单位进出口等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二)在监狱、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以及学校的教室、工地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日常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人员聚集或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其他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三、重点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从入境开始到隔离结束)。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气阀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四、职业暴露人员 (一)普通门诊、病房等医务人员;低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医务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警察、保安、保洁等。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 (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患者的病房、ICU工作的人员;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环境消毒人员;转运确诊和疑似病例人员。 防护建议:戴医用防护口罩。 (三)从事呼吸道标本采集的操作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吸痰、心肺复苏操作,或肺移植手术、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员。 防护建议:头罩式(或全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或半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加戴护目镜或全面屏;两种呼吸防护器均需选用P100防颗粒物过滤元件,过滤元件不可重复使用,防护器具消毒后使用。 五、使用注意事项 (一)呼吸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和面具,佩戴前、脱除后应洗手。 (二)佩戴口罩时注意正反和上下,口罩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至贴合面部。 (三)佩戴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内外侧,应通过摘取两端线绳脱去口罩。 (四)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 (五)各种对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均无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六)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来源:国家卫建委、新闻联播、新华社
今天,2020年宁波市医务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二期)顺利开班,来自宁波市十个县市区医务社工试点医院的负责人以及鄞州区医共体和其他医疗机构相关工作者前来参会。
此次市医务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由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承办,宁波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支持。
此次市医务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二期)邀请到长期从事社会工作的实践服务和专业督导的庄婕,从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和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两个方面,引导在场学员建立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明确实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伦理守则并掌握专业关系建立的技巧。
“我希望了解在法律法规的背景下如何处理一些特殊的伦理难题”、“我希望知道医务社工专业关系涉及哪些”......课程刚开始,庄老师并不急于直接讲课,先是调研了解在场学员的学习需求,再让大家以小组分享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纷纷表达了自己“今天希望学到些什么”。
庄老师根据大家的需求调整授课侧重点,更高效地帮助让在场人员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社工是联系个人和组织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在庄老师看来,社工并非纯粹代理或是帮助服务对象处理问题,作为社工应该更注重协助服务对象建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帮助他解决当下的问题。
紧接着,一段视频素材的播放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对于社会工作开展的意义。
视频展示了一家来自台湾的长者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他们坚持“零尿片,零约束带,零卧床”,他们相信即便是失能失智老人也有能力通过练习强化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对于长者的生活管理不能一味限制,这不仅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更加速他们自理能力的退化,相反发掘他们的潜能才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晚年生活。
同样,面对多样化的服务群体,作为医务社会工作者如何看待他们,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开展的成效。
所以,社工专业价值观是指引社会工作的明灯,有着非凡的意义。
基于此,庄老师回顾社会工作的价值与原则,正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体现的医生的伦理守则,社会工作者也的专业伦理守则也明确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让大家认识到伦理守则并非局限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其实也是保护社会工作者的手段和工具。
随后,她分享处理常见伦理困境的顺序原则以及伦理操作的7步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现场讨论,尤其是在应对生命原则和案主自决、服务对象权利和同事权利、专业关系与团队合作等伦理困境的情况下应如何抉择。
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的分享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正如C.S.列文讲到:“伦理并不只是一种做事的方式,而且是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以及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
如何理解医务社工工作?用三个关键字表述此中的专业关系?……与会学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信任、尊重、专业界限,互动的方式让大家引发对专业关系的思考,庄老师也分享了专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
在角色模拟环节中,假设自己是某一类服务对象,则希望有一位什么样的社工为自己提供服务?
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服务对象分别具有不同特征,也相应的会有不同的需求,专业关系的建立是需要社工更为敏锐地识别他们的需求。
现场,庄老师带领学员从人格八阶段理论认识服务对象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从而更好地接纳服务对象。
结合授课视频,庄老师又阐释专业关系的的基本构件以及专业关系的内容、技巧和注意事项。再次引用工作中一则成功案例,她深度讲解分析,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专业关系的建立的理解。
课程最后,庄婕老师鼓励在场学员在课后与行业同伴进行模拟练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将来实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场景,进一步提升服务技巧,也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专业服务。
有学员在现场表示今日课程内容让她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人,不是病人”,要从专业价值角度去面对每一位服务对象,课程干货满满,收获颇丰。
为更好地发挥鄞州区首南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发展格局,落实“规范管理、增权赋能、资源汇聚”三个功能定位,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受首南街道委托开展年度项目运营,首要任务就是对社区进行调研。
由健康家园组成的项目组于4月中下旬,以访谈、问卷、座谈会等形式进入辖区内的社区深入调研,对各社区的社区书记、社工进行了调研访谈。整体上对12个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情况、业务开展情况、特色社会组织、优秀做法和成果、今年重点工作公益项目、难点痛点等进行了调研摸排。
项目组首站来到雍城社区,该社区拥有老年人自发组织的“太极拳团队”,组织相亲、家庭纠纷维权等公益活动的“红娘团队”,社区居民在倡导下利用闲置花盆打造了“一米花园”,装扮家园,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
格兰春天社区倾心打造了“红五心”特色品牌,创建了“王映波健康工作室”、“鄞南1990青年律政团”等一批社会组织品牌。
鲍家耷社区拥有“智囊团”老书记工作室,戏曲团队“戏剧百花园”等社会组织,老木匠们和年轻党员一齐出谋划策,将公共四合院改造为公共活动空间。
和众社区由书记牵头开展了橄榄绿“老兵频道”志愿服务队,团队服务受益群体为整个首南街道,在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抗台、抗疫,公益服务,帮助孤寡老人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社区也组织起古韵民俗工作坊,开展毛线制品编织活动。
学府社区开展了“红色倾听”主题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传递党史学习、居民故事,增进居民间的相互倾听与沟通。社区也有多个亲子类社会服务组织,满足其作为学区房的特殊需求。
陈婆渡社区社会组织中喜乐文体队与百宝箱义工团队发展较好,以“共享花园”模式开展的老旧小区微改造则是目前的重点工作项目。
日丽社区创新推出一系列优质公益项目,如红领普法站—法律“援企”志愿服务,形成了流动且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也组织了汉文化传播、“秒懂非遗”悦享科普志愿行动等活动,增强居民中国文化意识。
南裕社区围绕“南话孝义”品牌开展社区微改造,以墙绘等形式宣传传统慈孝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也组织了由志愿者组成的林大姐爱心裁缝铺、垃圾分类团队,有效地为居民提供帮助。
文华社区有许多外籍人士居住,社区开展了24节气课堂,帮助居民们更好地了解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为“老漂族”城市融入开展了相应的社会工作组织活动。社区秉持“开放、包容、共享”理念,力求打造“国际化社区”。
锦悦湾社区为社区商住小区和商圈管理相混合。活动开展主要集中在社区志愿者活动和文体活动两方面,目前社区工作重点为环球城公寓楼基层治理。
和顺社区有手作坊、丛林探秘志愿者团队、垃圾分类等多个社会组织,有利于社区的垃圾分类和社区环境治理。
九曲社区目前工作重点为社区居家养老便民服务中心项目与基层治理方面的村长有约平台,力求从居民的设计需求出发,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便利。社区也为老年群体建造休闲聊天的小屋,对失能失智小女孩进行合力帮扶等。
根据调研情况,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分别撰写调研报告,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发展建议,其目的在于为首南街道提高社区社会组织自身活力、开展公益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建设,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