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搜索结果
行走小巷,家园社工和志愿者们深入方桥街道困境儿童家庭走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儿童福利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交出未成年保护工作高分答卷,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受奉化区方桥街道委托,特针对街道的14名困境儿童,打造“党建+救助+服务”的有效帮扶机制,开展方桥困境儿童个性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项目,对儿童进行个性化帮扶。


微信图片_20210610104311.jpg


近日,“我们在一起——方桥困境儿童个性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苏明、梁峻兰前往奉化,在奉化区锋之社志愿者的陪同下,一同对14户困境家庭一一进行走访。

本次走访通过访谈儿童及其照顾者、观察等形式,了解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情况和需求。


微信图片_20210610104314.jpg


在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些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均面临着不同方面的困境,有些因家庭成员患重病或伤残面临经济压力;有些因父母离异或失散,面临亲情缺失;还有些因隔代照顾,丧失部分成长机会,健康关注不到位的问题,甚至部分家庭卫生情况严峻,影响家庭成员归属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温暖之处,比如延迟访谈时间去看望亲属,有家庭带着孩子在门口迎接,还有邀走访人员一同玩游戏,更有好几位未成年人成绩优异,兴趣爱好广泛,爱打篮球,爱跳舞。

结束走访后,工作人员梳理、分析了这14个服务对象的不同困境及其程度。


微信图片_20210610104319.jpg


此次调研是方桥困境儿童个性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项目的起点,接下来项目将分为初心教育、救助支持、服务落地三个板块。

项目全程招募党员共同参与,由专业社工带领党员、志愿者等角色介入,以家访、个案、小组服务挖掘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进而开展相应的、个性化的救助支持,帮助困境儿童重新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系统。

此外,为服务对象指定个性化帮扶方案,以个案、小组为方法开展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在服务中不断提升其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同时帮助困境儿童链接社会资源,从而个性化帮扶孩子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微信图片_20210610104322.jpg




【医务社工专栏】“生命的河,缓缓流过我的心窝” 肿瘤病人压力舒缓

同伴关怀——肿瘤病人压力舒缓音乐治疗小组

第一次时间:9月3日

小组活动地:宁波市中医院三楼多功能厅


微信图片_20191121140345.jpg


“我叫苏明,自从《都挺好》里的苏家三女儿走红,明总就成了我办公室小称号,大家一样也可以喊我明总。”昨日,宁波市中医院三楼多功能厅内,家园社工苏明幽默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与16位病友们间的距离。

“我的左手边是阿汤哥,他陪着爱人一起来的”、“我右侧是小玲姐,她今天的旗袍很漂亮。”......大家很快相熟,现场氛围欢乐又温馨。

健康家园、宁波市中医院社工部、宁波市中医院肿瘤科为帮助出院回访及部分化疗病友获取健康管理知识,增强出院后信心,建立同伴支持系统,由此开展了同伴关怀——肿瘤病人压力舒缓音乐治疗小组。

就着《最炫民族风》的欢乐节奏,苏明带领大家一同做手指操,正能量铃铛摇起,清脆声响于耳畔。“迎风作响的铃铛,寓意着将好运和力量带给我们。”

“肿瘤患者需要保持心情愉悦,食物应多样化,适当摄入蛋白质,多吃水果蔬菜。”宁波市中医院肿瘤科蒋淳琪医生从专业角度给甲状腺癌症、乳腺癌症、肝癌等病症的病友们分享了饮食与生活上的建议,同时,鼓励大家从疾病中走出来,多多参加社会活动,融入社会。

今年68岁的余阿姨有着利落的发髻,得知这次开展的小组活动和音乐有关,爱笑又爱唱的她第一时间选择加入。

她患癌已经20个年头了,也是宁波市中医院癌症康复小组的组长。

“一开始生癌心里真的很害怕,但是后来做志愿者,每天过得很充实。”余阿姨坦言,久而久之便忘记自己是个病人,不知不觉20年就过去了。

生命的河,喜乐的河,缓缓流过我的心窝,我要唱那一首歌,唱一首天上的歌,天上的乌云,心里的忧伤,全都洒落......轻柔曲调、简单的歌词让人对生命有所感恩,旋律缓缓流过心窝,带着铃铛的手不由得打起节拍。

市中医院癌症康复小组林华能老师带领大家唱《生命之河》,《生命之河》成了"同伴关怀——肿瘤病人压力舒缓音乐治疗小组"的主题歌,将在后续的小组活动中继续沿用。


“哔”温柔一枪不准?专家操作来咯!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让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哥成了哲学家,问的都是直击灵魂深处的终极哲学问题: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到哪里去?


然后深情地给你一枪,看你是不是头脑发热了。


但额温枪测量出的体温经常不稳定,让人对自己的真实体温状况吃不准。

刚从从室外进来,测量的额温受到室外冷空气影响不能反映真实体温。


额温枪的说明书上也有提醒,使用者及红外额式体温计于使用前请保持在稳定的室温内至少30分钟。


但问题是在非常时期,在高速、人流较多的超市、办公楼等入口,我们无法做到使用前保持在稳定的室温内至少30分钟的时候再测体温。

那该怎么办?

宁波市第一医院医学工程部的工作人员在反复测试后,研究出了一个额温仪测量的小窍门:

请被测人员露出被衣服覆盖、没有暴露在空气里的手腕部分皮肤(左右均可),在距离手腕6厘米至8厘米处进行测量,这样测量出的温度更接近人体真实温度。


【医务社工专栏】“医疗困难群体帮扶计划”项目督导暨结项交流会召开

昨日,我们健康家园邀请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系主任赵芳为《医疗困难群体的帮扶计划》项目及合作伙伴进行专业督导。

现场,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兴宁院区、东部院区)、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宁波市康复医院5家市级医疗机构以及健康家园社工参与了本次“医疗困难群体的帮扶计划”项目督导暨结项交流会。


微信图片_20191121141701_副本.jpg


小组现场观摩,开启督导新篇章

慢阻肺康复“哆来咪”——音乐疗法教育小组是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关注慢阻肺群体开展的小组,本次活动是小组的第二次主题活动,内容是《认识慢阻肺——呼吸和发生》。

首先,就小组观摩结果,赵老师从重点从以下三点进行了督导。

一是小组活动对环境(空间 )有所要求。

“小组活动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小组氛围营造和环境设置,与小组的主题,小组的目标应该相结合,环境和空间是有益于小组活动的。而不是让环境成为小组的障碍。如果环境确实不利于原计划小组活动,就要变通看看,我们的小组内容是否可以调节,最终让环境和主题相适应。”赵老师对本次观摩的小组场地安排进行了点评。

二是开展小组活动前期,需求评估不得马虎,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

“计划开展小组前,大家都进行了需求评估,可是评估完,等到活动要开展时候,很多患者已经出院,这让我们很困惑。”宁波市第一医院社工提问道。

“我们在医院开展小组,因为医院本身特殊性,首先对小组的场次要评估,如果患者在院时间短,可以减少场次,还可以把健康宣教的内容制作成折页、卡片发放给患者和家属。”赵老师建议。

另外,是否需要对每个参与小组的患者进行直接评估?赵老师的答案是肯定的。

小组开展的是面向同一个病种的患者,评估的结果也是这类患者的共性需求,那么,对同类病种患者进行评估后,也是可以大致掌握有哪些共性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开展两三期小组后,就越来越明确了。”对于患者存在同质性,赵老师的解答让在座所有人豁然开朗。

经需求评估后,下一个重点工作就是筛选。筛选组员要以小组主题、目标、群体等特点为出发点,综合进一步考虑,这样第一步才算基本完成。

三是完善小组设计,紧紧把握社工专业属性。

明确患者参与小组活动的目的,精心准备计划书的同时,精细化、专业化设计和主题相关的方案,确保患者需求得以实现。

社工作为小组带领者,要具备与小组目标和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需提前做好功课,不能使用差不多、可能、好像是这类带有模糊色彩的语言。在赵芳看来,在小组活动中呈现的内容、和组员的沟通,甚至包括游戏设计都要有依据,这就对医务社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问题多多,督导个个击破

“社工在小组中角色定位是什么?”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社工提问道。同样,市第一医院的社工也提到类似教育小组,社工的角色看起来很单薄,就此参与观摩的成员们各抒己见。

“那我就以教育小组为例,解答你们的疑惑。”赵老师说,此类小组内容多数以医护人员宣教为主,所以看到重要的角色是医生或护士。

事实上,医生或护士主要讲解的内容是医疗的话题,关注的患者生理方面的。比如乳腺癌患者,是不是除了医疗健康知识外,还有非常明显的心理、康复回归后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这个方面医务社工就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社工在链接资源方面也应体现作用,比如邀请老病友或志愿者。“像是今天观摩的小组邀请到文娱志愿者,这些资源的链接是社工的强项,对吧。”赵老师对项目发挥社工+志愿者两工联动的人力资源优势表示认可,并延伸解说道,当然,社工在小组中,发挥‘升华者的角色是有专业优势。”

比如,慢阻肺康复“哆来咪”——音乐疗法教育小组中邀请的志愿者提到,在冬天最好围上围巾。社工可以加以反馈:“志愿者让我们冬天围上围巾,这是告诉我们即便生病后,依然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赵老师一番督导后,让在场人员不仅看到社工的专业魅力,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解决成员共性化问题后,如何解决小组患者的个性化问题?随后,市康复医院社工提问,赵芳老师第一时间作解答,并举例。

例如在分享讨论环节后,小组活动带领者要做好总结和收尾,最好是每次小组后留5到10分钟,问问组员的想法和解答疑问,为下次小组做好前期准备,如有可能个别小组成员可以发展成个案。当然,前提是需要让组员理解,小组解决的不是所有问题。

活动中怎样加强组员间的互动?互动游戏有什么要求?设计小组方案如何体现病人需求?在座社工头脑风暴,纷纷参与讨论。

“不是每个小组活动都需要互动游戏,要根据组员的年龄、学历、职业等设计环节,游戏中,重在回应组员,与每个人建立链接。”赵芳表示,现场更要重视组员间的交流,引发他们参与和思考。“我在小组中不是一个人,是能和你建立连接的,我正在被关怀。

“医务社工这条路上并不好走,需要有坚定的情怀和专业的力量,大家一起加油!”最后,赵芳老师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宁波医务社工的发展,期待下次的到访。



开启网络教学第一天,这节课一定要听!

今天(2月10日),宁波市中小学“互联网+教学”如期而至。

疫情特殊时期,有一节特别的课献给了全市中小学生们——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达以《为了那段非凡意义的日子》为主题开讲“网上学习第一课”。 

28分27秒的时间,这位局长说的不是“成绩”“好好学习”等话语,出现频率高的词反而是“健康”“乐观”“爱护”和“责任”,鼓励孩子们即便待在家里“抗疫”不忘思考如何守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疫情”是命运给我们上的特别的一堂课


“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同学们在家里学习、锻炼、休息……有了和父母亲人充分交流的时光,也有了对许多问题深入思考的机会。”朱达的这一课只探讨了两个问题——“疫情”告诉我们什么?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开始,他在课堂引用了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今天,在我们放弃出行、带上口罩、宅在家里的时候,会更加明白这样的体悟,会更理解那些静好的岁月里,我们本来拥有的幸福。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疫情”之下,务必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强大的免疫力是抵御病毒的最有效屏障。因此,要养成健康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面对病毒,要用科学的措施和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对自己负责、对周围人负责、对人类负责,是每个人的责任。

“本次疫情不但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健康的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安全、人居环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在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对待野生动物?如何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公共环境,守护共同的家园?这俨然成为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必修课。”朱达还向同学们抛出了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他说,如今的“疫情”是命运给我们上的一堂特别的健康教育课、人生幸福课,让我们静静在家里,去体会拥有健康的可贵,去体会与家人在一起团聚的幸福,去体会人世间的温情和真爱。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生灵,我们对其应怀有一份敬畏之心。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爱护动物,绝不任意杀戮和食用野生动物。

无论什么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


“那么,究竟要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看似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朱达没有说大道理,而是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多次提到乐观、坚韧、品德修养等词汇。

“当前,我们即将步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学们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朱达在课堂上提了六方面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些方面下功夫。

从一个人来讲,成才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基石。“要努力在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上下功夫,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朱达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很多在读的中小学生多属“独生一代”,在长辈的呵护中成长,吃穿用住基本不愁,经风雨、见世面、经受磨炼的机会更少。“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砺志毅行,每个人只有在酸甜苦辣的体验之中,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育高尚人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良好的健康个性,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朱达说,温室里的花朵虽然娇艳,但绝不会长成参天大树。无论什么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朱达在课堂最后提醒道,未来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的一定是体格健壮、身心健康的人。同学们期望拥有的优秀行为素养与精神内核都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比如勇敢、乐观、坚韧、守序、团结等等。希望大家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同时,不忘坚持每天一小时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相信如期而至的不止是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你、健康的你,更加乐观阳光的你、更加坚韧自信的你!希望大家渡过一个宁静、健康、充实、友爱的特殊寒假。”朱达期许道。


【医务社工专栏】健康宣教、手指操、甬剧、越剧....齐亮相,揭开音乐疗法神秘面纱

入冬以来,气温忽高忽低,甬城各家医院呼吸内科门诊量较平时有所增幅。什么样人群容易受困扰?怎样做到提前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三定位“世界慢阻肺日”。

116日,慢阻肺康复“哆来咪”——音乐疗法教育小组活动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号楼9楼呼吸内科病房举行。在2019宁波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下,小组由健康家园联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共同开展。

小组活动现场,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系主任赵芳和5家市级医疗机构从事社工领域的医务人员观摩了此次小组,并参与“医疗困难群体帮扶计划”项目督导暨结项交流会。



家住海曙区的张先生(化名)今年65岁,有着40余年的抽烟史。早在2015年秋季,他受凉因而不断咳嗽,自认为是小病。“我整整扛了三个月,生病期间出省爬了一趟武夷山。”令张先生没想到的是病情迅速恶化,被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今年9月,他又一次得了感冒,病情反复,持续了三个月,无奈下,只能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

该院主治医师吕丹介绍,像张先生初期不重视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在少数,气温、环境等原因容易诱发感冒,尤其是原本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会出现急性发作或加重的情况。



“大家每次呼吸时,每个肺泡好像小气球一样收缩膨胀。”慢阻肺康复“哆来咪”——音乐疗法教育小组活动上,吕丹手持气球解释,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这个过程却不容易发生。她从慢阻肺形成原因、如何正确呼吸、怎样改善等方面讲解患者应采用正确的呼吸法。

中医认为活动手指能够通过经络疏通脏腑气机,起到全身保健的作用。“来来,跟着节拍一起做。”健康家园社工苏明带领着患者们一起活动手指。

呼吸有讲究,为更好地学习呼吸法,特邀鄞州小百花越剧团、国家二级演员刘婕在活动中表演了甬剧《田螺姑娘》、越剧《五女拜寿·奉汤》,从专业角度教授如何吐气发声,并讲述自身曾患呼吸疾病,提醒在座人注意休息,注意日常保暖。

“你们好贴心,还为我们准备了围巾。”参与活动的患者张先生在结束后,向我们道谢。

接下来,慢阻肺康复“哆来咪”——音乐疗法教育小组活动还将举办两次,继续关注慢阻肺人群,搭建多元医疗帮扶支持系统,发挥社工和志愿者专业力量,通过赋能、陪伴、关爱和支持的方式给予他们综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