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搜索结果
【场域运维】凝心聚力,社区竞跑——聚贤街道举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专项培训
0876-08-01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工服务案例撰写水平,发掘聚贤特色社会工作服务案例,7月18日下午,聚贤街道开展了“社会工作案例撰写”主题培训。此次培训特邀宁波市海曙区和义社工师事务所徐轲主任,他为社工们深度剖析了社会工作案例撰写的核心要素与实战技巧。

图片

此次培训以“探秘案例精髓,构建撰写框架”为核心,徐轲主任引领大家深入探讨了“什么是案例”的本质,并精心构建了撰写案例的系统性框架。在分享过程中,徐轲主任阐述了优秀案例的评判标准,提炼出案例写作的“三要”,为参训社工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指南。

针对案例的构成要素及写作策略,徐轲主任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他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有效调节培训氛围,使得整个培训过程既充满知识性又极具趣味性。


图片

据悉,聚贤街道举办的社区工作者工作案例撰写大赛,百名社工积极参与,共提交了百篇工作案例。经过评估筛选,已有20篇成功入围。此次培训为聚贤街道的社工团队开启了案例撰写的新篇章。通过培训,社工们深刻认识到案例撰写在记录服务成果、提炼实践经验、推动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

社区治理的高质量推进,核心在于构建一支高效能、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此次培训正是依托聚贤街道社会工作服务平台的专业优势,激发街道社工团队的创新活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为街道各社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培训,不仅能够有效弥补现有工作中的不足,强化薄弱环节,还能够推动社区治理向更加专业、现代的方向迈进,实现治理能力的全面升级,为构建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转载:聚贤未来


我们在一起,共同呵护年幼的你 | Jia Talk 分享会 ⑩
1404-01-06

微信图片_20220106143239.jpg

项目介绍

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受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委托,特针对街道的困境儿童,打造“党建+救助+服务”的有效帮扶机制,“我们在一起”方桥困境儿童个性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项目分初心教育、救助支持、服务落地等多个板块,自启动以来邀请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由专业社工带领党员、志愿者等介入,以家访、个案、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困难儿童的关爱服务,帮助链接社会资源,通过个性化帮扶促进困难儿童更好、更健康成长。


服务对象小M(化名)是一位7岁的小女孩,父亲被短期剥夺人身自由,母亲二级智力障碍并离家出走,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抚养被认定为困境儿童。

小M作为奉化区方桥街道困境儿童之一,作为“我们在一起”方桥困境儿童个性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项目重点个案进行跟进。


一、理论依据

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的社工以生态系统视角作为此次服务的理论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该理论强调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人们参与的系统可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本案例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社区系统进行介入,并制定以下几个服务目标:一是链接德中口腔医院资源,针对小孩子全口蛀牙,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改善;二是帮助链接志愿服务陪同资源,提供陪伴、支持、绘本讲述、游戏玩乐等;三是帮助其建立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其逐渐胜任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220106143245.jpg


二、服务过程

服务初期:社工与服务对象见面时,明显感觉到她对社工来访存在一定抗拒。在与其爷爷奶奶沟通中得知孩子母亲存在智力问题且失联多年,父亲因罪被刑拘。社工给予爷爷奶奶照顾方面的肯定,服务对象逐渐放松。

当社工拿出准备的玩具,赠送给她,服务对象打开玩具,又不知道如何玩,她主动拉着社工的手问道:“能不能教我玩?”就这样社工和服务对象逐渐建立关系。

社工观察发现,服务对象牙齿全蛀全黑,身形瘦小。与其照顾人沟通,了解孩子即将入学一年级的学习情况,老师则建议更换学校,初步评估其完成小学学业存在困难。

此外,社工与其儿童主任、邻居等也进行信息收集。


微信图片_20220106143304.jpg


最终,经家访、就医服务等,评估出孩子属于监护缺失,表现出个人卫生习惯差、身体成长和发育迟缓、学校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阶段,主要是服务前期的需求调研工作,为最终确定实施计划提供依据。

服务中期:经过与街道和儿童主任反复商议,并征得监护人同意,项目组为小美制定了服务计划。一是链接医疗机构解决小美蛀牙问题;二是与街道相关部门对接,链接精神类医院,给小美做智力检测,根据检测机构协助其办理残疾证,申领政府救助;三是设计小组活动,组织服务对象参与团体活动,收获同伴鼓励,为适应学校生活打下基础。下面是具体的服务记录表。


2021年05月22日,社工开展第一次家访;

2021年05月31日,服务对象参加主题活动,欢度六一。通过小组活动,促进了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神笔马良互动游戏更是令家长陷入深思;

2021年07月09日,服务对象参加第一次小组活动,服务对象很快融入团队;

2021年07月13日,社工链接德中口腔医院医生去服务对象家中了解牙齿情况;

2021年07月28日,台风期间,社工开展走访慰问;

2021年08月26日,社工陪同服务对象做智力评估,并协助其照顾人办理残疾证及去申请入学培智学校,开展第一次到德中口腔医院就诊;

2021年09月09日,在德中口腔医院进行第二次牙科治疗,社工用可爱的卡通墨镜遮住孩子眼睛,鼓励孩子战胜痛苦;

2021年10月11日,社工带着爷爷和孩子前往德中口腔医院进行第三次治疗,牙齿问题基本解决。


微信图片_20220106143309.jpg


服务后期:社工积极向街道申请,持续跟进服务,协助小M就读培智学校,并在入学后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此外,小M的父亲已经回归家庭,其父亲是否需要介入,是否让家庭的功能得以良好运转,初步评估是需要社工进一步跟进的,后期服务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跟进。


三、服务成效

1、目标达成,得到良好改善

经过为期半年的跟进,小M在诸多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一是链接到德中口腔医院资源,为小M提供了多次牙齿治疗,对龋齿进行了良好的改变;二是帮助其建立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小M自己基本认识到可以独立使其逐渐胜任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三是链接志愿服务陪同资源方面,主要是搭建了“三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陪伴、支持等服务。


微信图片_20220106143312.jpg


2、构建支持网络,为家庭赋能

服务对象自我获得成长。服务初期,小M表现出一定的抗拒,现在的她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愿意参与到社工制定的服务计划中,更是逐渐养成坚持刷牙的习惯,并且告诉社工刷牙也是快乐的。

服务对象家庭照顾体系得到巩固。随着父亲的回归,家庭系统逐渐回归到更加有序的状态,社工经过几轮家访和评估,其父亲也从淡漠中逐渐转变思想,较为踏实地寻找工作。

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为了帮助服务对象营造良好的生态支持系统,社工积极联络与其生活、学习相关的人员,如老师、儿童主任、志愿者等力量,共同参与到帮扶小M的过程中,助力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在一起,为困儿家庭助力 | Jia Talk 分享会 ⑪
1417-01-06

微信图片_20220106143239.jpg

项目介绍

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受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委托,特针对街道的困境儿童,打造“党建+救助+服务”的有效帮扶机制,“我们在一起”方桥困境儿童个性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项目分初心教育、救助支持、服务落地等多个板块,自启动以来邀请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由专业社工带领党员、志愿者等介入,以家访、个案、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困难儿童的关爱服务,帮助链接社会资源,通过个性化帮扶促进困难儿童更好、更健康成长。

服务对象小S是我们在第一次家访中没有见到面的儿童之一,她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全年级前50名。父母离异后,小S与父亲一起生活,而父亲身患重疾,经过多次手术治疗,病情仅得到稍许缓解,没有根治,复发可能性较大。

为不影响小S高考,父亲独自一人承受着大病的折磨,同时,还要照顾女儿的日常起居和心理情绪。


一、理论依据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认为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这一理论将人的痛苦看做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主张人要赋予痛苦经验以意义,用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它认为人拥有选择的自由,同时人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二、服务过程

服务初期:通过与小S父亲见面,了解家庭情况,观察居住环境,虽然是单亲家庭,令社工高兴的是父亲的爱在这个家庭中,完全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

提及其身体,他坦言两次治疗失败所带来的沮丧,也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影响孩子的高考情绪。

社工用尊重、平等、真诚的沟通让困境儿童的父亲表达自己的苦恼和对孩子的愧疚。专业关系在一个多小时的沟通中迅速建立起来,此阶段,社工预估父亲的疾病是这个家庭困境的核心。


微信图片_20220106134819.jpg


接下来,社工对接医院,从医生处了解小S父亲的治病经历;后续线上线下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其痛苦的心路历程,并重点关注这些痛苦的经历对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是否带来负面影响。

服务中期:这一阶段主要目标是与小S的父亲沟通下一步治疗计划,以及是否将真实病情告诉小S。

社工鼓励父亲积极面对疾病,与医生详细沟通治疗方案。

关于异地就医问题,需要家庭成员一起协商决定,社工不参与但是尊重他们家庭的决定,并在后续会继续链接资源协助家庭度过难关。

社工评估疾病对困儿家庭影响的程度,这个问题涉及到孩子面对高考的情绪,因为父亲是她唯一的依靠。但父亲的身体能支撑多久,如遇到紧急情况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父亲最大的困惑。

为此,社工与父亲进行深度访谈,引导父亲将医学问题交给医生,相信医生的专业能力。社工和志愿者们会陪伴他们这个家庭处理医患沟通、家校沟通等问题,减轻他的压力,缓解他的焦虑,引导他将这些痛苦的经历转换成积极生活的动力。

同时,继续保持与孩子的正面交流,让孩子安心学习。期间,社工电话访谈了小S的班主任,得知小S学习情况良好,在校期间并无异常表现,但对父亲的身体很担忧。

服务后期:对于这个案例,社工并没有过多打扰孩子,只是在服务后期的一次家访中遇到孩子,向孩子澄清社工的工作内容,讲解社工对于这个家庭的支持,获得孩子的认可。

社工深入阐释这样做目的是缓解她的焦虑,让她安心学习。

这个阶段小S的父亲已经去省外治疗接受一项新的免疫疗法的治疗,这个决定是家庭成员结合医生的建议做出的决定。

接下来,社工鼓励父亲积极面对病情上的变化,将治疗过程中与疾病作斗争的正面能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放心的同时也能受到父亲的鼓舞,以更加积极和有力的状态迎接高考。


微信图片_20220106134808.jpg


三、服务成效

1、链接资源缓解核心问题,间接为家庭增能。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准确把握这个家庭的两个困难点,一是父亲的疾病,二是孩子的高考。

通过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方法引导父女二人从痛苦的人生经验中觉醒,将其转化成积极生活的动力,这样的痛苦经历也是人生的财富。社工开展资源链接,协助父亲进行病情沟通,通过多次线上线下的访谈了解生活中的其他困难点,逐步帮助他们缓解现有问题。

经过社工一段时间的介入,父女二人的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

现如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抱怨和重复痛苦的经历。孩子在面谈中,也跟社工聊起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能感受到她心中那种巨大的、想要改变现状的能量。

本案的服务对象从最初的直接服务儿童转变为以先帮助父亲再间接赋能儿童的方式:服务初期,父亲因两次治疗失败而对自己的身体不报希望,又非常担心自己的状态影响孩子的高考;现在父亲积极面对病情,与医生沟通顺畅,还能与家庭成员共同探讨治病过程并经全家共同商议,决定省外就医,更关键的是与医生一起想办法解决了治疗费用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20106134814.jpg


2、关注家庭动态,为后续服务打下基础。

小S的状态稳定,高考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社工在服务期间没有因为服务和项目目的要求去打扰孩子,本着尊重的原则,在没有主动求助时,不去直接干预,而是与班主任老师建立联系,表明身份,若孩子在校期间遇到问题,老师可以与社工联系。

在明年仍需要进一步跟进,尤其是孩子高考后的学费问题,后续链接资源解决家庭部分经济压力。

另外,持续跟进父亲的治疗情况,如遇到紧急情况,还需鼓励父女一起做决定,一起缓解困境,一步步解决问题。


【品牌营造】为爱发光,他们让外国朋友在中国的生活很City!
1593-08-01

  7月15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144小时过境免签适用口岸“上新”直接增至37个,这为外国游客的China Travel提供更多选择!


  当外国游客们穿上汉服、吃着美食,坐上高铁,用着手机支付……感受到了真实的中国,自发自愿地记录成视频更广泛地传播。
  图片

  而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外籍人士,他们的衣食住行看病就医,也同样体验中国便利。

  在宁波,就有这样的团队。他们通过医疗情景剧、医疗剧配音、医学主题演讲等等形式,用朗朗英语声,展示宁波市医务人员国际化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的学习成效。

  作为连续多年被列入宁波市推进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的研修项目,这一群人的背后,又有哪些让宁波变得更加国际化,让外籍人士生活工作更便利的故事呢?今天的《高朋满座》,宁波市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春晖会给我们答案。


图片

陈春晖


高级政工师

医院管理硕士

宁波市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副主任


03:39


#01

为爱发光
让外国朋友在中国的生活很City


  2024年度宁波市推进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名单上,我们看到了来自市医管中心申报的城市国际化战略背景下的国际医疗志愿服务助推营商环境提升的研修项目。

  这其中的国际医疗志愿服务是什么?它为哪些人服务?

  “在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背景下,我们也是第一次将国际健康传播深植于城市国际化工作,进一步优化宁波的营商环境,提升项目服务的受众的体验感,激发全宁波的医务人员能够参与‘健康天使’宁波市国际医疗志愿服务。”

图片


  从2020年开始,在市卫健委的指导下,市外办的支持下,宁波市医务人员国际化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连续三年入选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

  三年中,200余名学员参加入学考试,最终95名来自全市各大医疗机构还有区县市的医务人员入选。经过层层选拔,他们会在休息天来到久违的教室参加学习。

  “我们会对他们进行一期18周的系统培训,这个18周都是用他们自己的休息时间,比如每周六全天进行。相应的我们的这个培训的课程以及对他们会有这个朗读的打卡、听写的打卡。”


图片


陪伴宁波国际医疗志愿者学习和成长的团队来自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这群“为爱发光”的团队还有个好听的名字——与天使同行。“因为我们是健康天使。”陈春晖自豪地说。“来自于我们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精品师资为我们授课,外国语学院院长蔡亮教授团队领衔,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参与。”


课程中,医学界的学员们,最怕的不是专业,而是语言和交流的问题。医学英语,想想那些单词就很难。因此,课程体系当中的语言基础和跨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每周的学习之外,我们还会有这个名师讲堂会邀请宁波诺丁汉的老师,还有浙大宁波研究院的老师来给我们做专题的讲座。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到我们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阳明学院,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图片


  为什么会想到主动学习,为外籍人士提供健康服务?

  陈春晖分享了当初的故事,最初的萌动来自健康天使宁波市国际医疗志愿服务支队里一对医生夫妇。林医生是来自我们宁波市第二医院,吴医生是来自我们市妇儿医院,当时他们作为医生志愿者在文化广场做急救技能的培训。

  做完培训以后,收拾模拟人的时候,他们凑巧听到一对外籍夫妇的交流:“如果这个急救技能培训是英语的话,我的女儿就可以享受到这个服务了,能了解到怎么去做急救培训,怎么提高自己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就是这样一个契机,两位医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语言不通所造成的这种渴望。

  “被这些懂英语的这些医疗人员听到之后发现,哇,原来在宁波确实有这样的群体存在,他们迫切的需要啊,想要我们给他提供他们能够听得懂的一些科普知识的,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在这边享受到更多便利的生活。”


#02

城市更国际
健康传播官让宁波“Well-Ning”


图片


  三年多时间,将近100名医务工作者完成了课程培训,散布在宁波市的各区县市一线岗位做具体的健康医疗服务。培训班的结业,对于陈春晖和团队而言,又是全新的开始。

  陈春晖和团队的小目标十分清晰明确——传播中国特色的健康生活管理方式,打造出一套特色鲜明的宁波健康领域的对外交流的医疗志愿服务品牌,为构建和谐包容的国际化都市夯实基础。

  “因为医学英语培训连续开展3年,2023年的时候市卫健委希望学员们能够‘知行合一’。已经有这个能力,是不是去实践一下?于是2023年我们也都是在思考怎么去做好这个服务。”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沉淀,2024年,城市国际化战略背景下的国际医疗志愿服务助推营商环境提升项目再次入选宁波市推进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

  “我们非常高兴,也是非常幸运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陈春晖满怀期待,培训的成果给了她积极投身实践的信心。

  2023年开始,市卫健委实施菁英计划,把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技术精湛的年轻医生送到海外。医生们陆续收到哈佛医学院、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院校的邀请函,进行为期3个月到一年不等的访问研修。他们也加入了国际医疗志愿服务支队,不定期提供专业服务。


图片

  面向未来,这一个个专业团队也亟待施展拳脚的舞台。近日,由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市医管中心主办,市医学会和医师协会协办,“健康天使”宁波市国际医疗志愿服务支队具体开展的Well-Ning!健康“宁”好—宁波市国际健康传播项目正式启动。

  “因为Well-Ning的话是来自well being(健康),我们是宁波人嘛,所以就用Well-Ning,就是宁波很健康的意思。”


图片

  接下来的时间,“健康天使”将围绕课程研发、团队培育、社会影响、模式推广四个子目标,研发一套外籍人员宣教课程并推广使用,培育一支“编、教、助、化”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宁波市健康领域对外交流医疗志愿服务品牌。

  项目也将走进各大高校、国际社区、外贸企业,聚焦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急救培训、中医养生保健、养生方式分享等健康科普活动。

  “实际上宁波国际健康传播项目最重要的就是健康传播官这个版块,要将我们参与项目的受众和我们的志愿者打造成健康传播官,为宁波与世界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讲好健康“宁”好—宁波市国际健康传播故事,将Well-Ning的声音传遍世界。这是我们在打造这个项目的金字塔中顶尖的一步。”


#03

文博说


图片

  当ChinaTravel 成为全球热搜词,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开始了解真实中国。作为已经将中国当做生活工作第二故乡的外籍人士,他们在这片土地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确体现这一座城市该有的基础保障和底气。

  陈春晖和团队正在不断努力,积极拥抱世界,和宁波一起呼吸成长,一起更加健康。我也很期待,城市国际化战略背景下的国际医疗志愿服务助推营商环境提升项目和“在宁波,听见美好生活”项目的奇妙碰撞,期待让宁波城市国际化更进一步。


转载:在宁波APP-交通广播




《新华网》: 宁波启动青少年爱眼护眼关爱行动
【鄞领护苗】“爱心妈妈”志愿者团队赋能共创工作坊回顾

2025628日,鄞州区困境儿童监护赋能项目第三期线下志愿者团队赋能工作坊顺利开展,本次工作坊以专业守护成长,爱心点亮未来为主题,通过互动游戏、案例分享、经验共创等丰富形式,帮助爱心妈妈们厘清角色定位、提升服务技能以更高质量的更加有效的志愿服务陪伴困境儿童成长。

 


角色认知:做孩子的“重要他人”

在角色认知环节中,爱心妈妈们分成三组,围绕“爱心妈妈的关键词”、“爱心妈妈能做什么”、“需要哪些技能”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通过互动交流,大家不仅增进了彼此了解,更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角色的认知,其中“责任”与“温暖”成为爱心妈妈角色的主要关键词,“倾听”与“陪伴”被反复强调,“共情能力”和“沟通技巧”则被视为最关键的技能要求。这些高频词汇的涌现,也生动勾勒出爱心妈妈们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与美好期待。

讨论中,一位爱心妈妈动情地分享道:“我们与孩子之间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相互成就、共同照亮的过程。记得第一次见面时,那个孩子只会低着头翻着白眼、一言不发,但经过一年多的陪伴,当他第一次主动开口说话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欣慰,更是一种生命的触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在提醒我,爱是流动的,我们在帮助孩子打开心扉的同时,他们也在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美好。”这番真挚的分享,让现场每一位爱心妈妈都深有共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讨论成果

焦点议题:从真实案例中提炼服务难题

“焦点议题提炼”环节,社工带领爱心妈妈们对前期收集的服务难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最终聚焦到“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提高家长配合度”、“如何提升专业技能”和“如何开展性教育”四大核心议题。

图片

通过现场投票,大家选出前三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每个议题都源于真实案例:有爱心妈妈分享遇到沉默寡言的孩子无从下手,有妈妈苦恼于家长当众贬低孩子的棘手情况,还有妈妈反映多次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却屡遭拒绝的困扰,也有多位爱心妈妈提到在服务过程中发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性教育知识存在严重缺失。尽管性教育议题未被选中,但多位爱心妈妈表示:“这些孩子太需要正确的性教育了,我们不能再回避这个话题。”


图片
图片


共创锦囊:集体智慧碰撞解决方案

在分组讨论环节,爱心妈妈们围绕前期提炼的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碰撞出了许多实用的解决方案:

图片

↑困难解决锦囊分享


议题①如何与孩子有效的沟通?


有效沟通议题的讨论中,爱心妈妈们分享了温暖而实用的沟通智慧。她们特别强调,在肢体动作上,与孩子沟通首先要蹲下来——不仅是身体的下蹲,更是心灵的平视,用平等的肢体语言消除孩子面对成人时本能的紧张其次要投其所好,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而不随意打断,用专注的倾听传递真诚;同时要善于通过观察孩子的微表情来了解其真实性格和情绪状态。爱心妈妈特别强调,真正的沟通不在于说服或说教,而在于给予孩子被看见的感动——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全然接纳,当他们的想法获得真诚的认可,心门才会自然敞开。

图片

议题②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提升专业技能议题的讨论中,爱心妈妈们从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能力提升路径在外部支持方面,建议公益组织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专业培训课程在内部建设方面,建议通过定期组织爱心妈妈案例分享会、经验交流沙龙等形式,促进爱心妈妈志愿者团队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情感联结;在自身成长方面,鼓励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学习线上课程等方式持续充电。在分享最后,爱心妈妈感慨道:“专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像春雨润物般持续积累,我们既要保持爱心温度,也要提升专业高度。”

图片

议题③如何提高家庭配合度


提升家庭配合度的议题讨论中,爱心妈妈们根据家庭的不同类型总结出两种实践方案对于有实际需求的家庭,她们提出通过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关怀,能够以最朴素的方式快速建立信任桥梁——这是中国人最懂的表达关心的方式爱心妈妈分享到而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家庭,她们则摸索出以柔化刚的沟通艺术:通过适当示弱、真诚请教的方式,让家长感受到被尊重;以全然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用耐心融化隔阂。讨论中,多位妈妈特别强调:我们不是居高临下的施予者,而要时刻保持自我觉察——是否带着优越感?方法是否恰当?爱心妈妈徐女士所言:每次家访都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不足;每次互动都是修行,让我们学会用更柔软的方式传递善意。这种将心比心的服务态度,正是打开家访之门的金钥匙。

图片

在总结环节,爱心妈妈杨女士分享道:“今天的讨论让我深深体会到爱心妈妈团队的伟大之处——我们正在用母爱修补社会的裂缝。每位爱心妈妈都展现出了母亲般的温暖和专业者的智慧,这种独特的结合让我们能够真正触及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作为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我们不仅用专业能力服务孩子,更在用母爱本能温暖着整个社会。在为他人付出的同时,我们也在服务中不断获得自我成长与赋能,这正是爱心妈妈工作最珍贵的意义。"

图片

本次赋能培训不仅让爱心妈妈们在深入交流中加深了彼此了解,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各个服务议题的解决路径也变得更加清晰。后续工作中,项目组将根据培训收集到的具体需求,提供针对性支持:定期组织案例分享会促进经验交流,邀请专业医师开展青春期教育指导,并持续完善线上督导+线下培训+社工陪伴的三维成长体系。正如社工总结所言:爱心是起点,专业是路径,孩子的成长是终点

图片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帮助爱心妈妈们在保持真诚与热情的同时,掌握科学有效的服务方法,建立系统化的服务思维,获得持续成长的支持体系,最终成为既能温暖孩子心灵又能提供专业支持的“重要他人”,用爱与专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