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桌子上展出的手工作品叫做‘浮雕’。”
“十二生肖图用废旧易拉罐做成的。”
……
12月14日上午,“垃圾分类 共筑健康家园”白领总动员公益行动的末场活动——“玩转垃圾分类” 创意作品展在鄞州区首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办,来自首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总部壹号职工家属共同参与,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变废为宝,体验手工作品浮雕的制作过程。
“垃圾分类 共筑健康家园”白领总动员公益行动由“政府+社会组织+物业+志愿者”为一体的运营模式,旨在总部壹号楼宇内深入科普垃圾分类知识,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在党员积极报名、小小志愿者和家长们共同参与下,倡导楼宇垃圾分类投放的文明新风尚。
健康家园讲师冯亚素是一名手工艺品爱好者,对浮雕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意和见解——将垃圾分类与浮雕艺术结合,利用废旧物品可以制作精美浮雕作品。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即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
“我们的浮雕主要分为描、刻、裁这三步,制作浮雕最重要的是有耐心,讲求力道。”冯亚素为学员们准备废旧易拉罐、复写纸、切割垫和剪刀等工具,详细讲解了浮雕制作的过程,并选择难度相对适中的十二生肖图作为本次绘制的原图案。
冯老师解说过后,大家纷纷拿起手中的材料动手制作。
69岁的甄奶奶因眼睛模糊看不清刻板,在健康家园的社工的帮助下,共同完成本次浮雕创作。
“我第一次参加这么有意思的垃圾分类活动,很有创意!”甄奶奶说,垃圾分类的废品通过巧手,变成栩栩如生的工艺品,让她惊叹。
她高兴地向大家展示着自己做好的作品,并表示垃圾分类及再利用对于居民和楼宇白领来说都是非常必要。
一旁的陈奶奶也对垃圾分类再利用的创意表示赞许,“我回去要把这次学的教给家里的小孙子,让他也锻炼动手能力!”
本次垃圾分类创意作品展还面向宁波全市征集作品,来自海曙、鄞州、象山等20余位参与者通过微信报名并寄来了作品,有黏土改造的环保卡通水瓶,有宣传垃圾分类的画作,还有呼吁大家关注环保的小诗歌等。
下面,小编带大家欣赏下评选出的优秀作品:
贾乐暄: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周欣悦:同住一个地球
徐嘉怿、黄天麒:环保卡通水瓶改造
李思娴:分类有一套
宋靖杰:纸箱改造之自动饮水机
周锦天:纸箱改造之创意画
垃圾分类在指尖
绿色文明记心间
分类知识要熟知
同心同行新时尚
我们家园更美丽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
为推动新时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全面营造全社会参与艾滋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结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的2022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Equalize”,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确定并发布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
宁波市计划生育协会、宁波青年网络联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财经学院等多所高校开展“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世界艾滋病日公益行动。
此次公益行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由三大板块组成:线上互动区、知识问答区、宣传展板区,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展示防艾工作宣传成果,营造知艾防艾的氛围,吸引了高校师生们积极参与。
参与的宁波高校共有九所,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财经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技师学院均在其中。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以爱之名,让我们一起参与为“艾”接力
手牵手同牵红丝带,心连心共防艾滋病。青年大学生是迎战艾滋、促进健康发展的生力军。
“宁波青年网络”微信公众号发布线上行动,倡议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投身艾滋病防治工作。
截至11月30日,共有227名大学生成为防艾宣传接力人,并在高校里领取到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红丝带。
▲摄于宁波工程学院
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财经学院内向师生开展游戏答题、提供志愿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材料、佩戴红丝带、签名互动等活动。
知识问答区组织多位学生志愿者,从参与者和动员者角度宣传普及艾滋病症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知识消消乐”活动,把防艾知识“轻装”进卡片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做主题创新、开发不同玩法,进行科普传播,传递健康资讯,营造“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的学习生活新风尚。
宣传展板区的学生们倡导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纷纷热情地在展板上签下名字,表达自己共抗艾滋,共享健康的决心。
▲摄于宁波工程学院
▲摄于宁波财经学院
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进校园在宁波已开展多年,宁波市计划生育协会、宁波青年网络旨在进一步提升高校青年和社会公众知艾防艾的能力,努力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和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强调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携手应对艾滋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倡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统筹推进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和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联合发起首届“全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征集工作得到人民出版社、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等单位的协助支持。案例评审共经过征集、初审、复审、终审、答辩和复核六个环节,最终从近600个案例中评选出54个优秀案例和70个入围案例。
为发掘全国各地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可推广借鉴的社会治理模式,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教育部-浙江省省部共建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4)”征集活动于2024年6月正式启动。本次案例征集活动也是浙江大学“求是智库”系列活动之一。
本届案例征集活动得到各地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广泛响应,活动组织方共收到申报案例724份,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容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体现了近年来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治理的诸多经验和智慧。
如果没有高举红旗的自信,怎会有今天壮丽锦绣的山河;如果没有星火燎原的执着,怎会有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如果没有不忘初心的坚守,怎会有今天伟大灿烂的中国。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今天上午,我们家园开展“亲爱的党,我想对您说”活动。
98年伟大征程,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深地祝福我们伟大的党生日快乐,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吴滨滨
党在我心,社工担当,不忘初心,助人前行。
——苏明
辉煌永久,愈加富强!
——张娟
在未来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周元霄
您是迷雾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征程。
——梁峻兰
用责任践行初心使命,用大爱谱写社工华章。
——周健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百舸争流,望未来前程万里!
——莫荏婷
中国共产党98岁了!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党组织与志愿服务组织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健康家园以党建引领为工作的向导,青年党团员主动作为勇担社会责任,激发志愿服务新活力,在公益道路上努力奔跑、努力追梦、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2022年12月2日至3日,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主办,宁波市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和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承办,浙江省社会工作师协会、美亚联创(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支持下,“2022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年会暨构建有温度品质化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医务社会工作助力共同富裕高峰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中,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医务社会工作行业的代表与众多医务社会工作实践者“云”聚一堂,围绕“如何构建有温度本质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助力共同富裕”这一命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和分享。会议期间,近千人次通过电脑端和移动端参与会议,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本次论坛持续一天半。12月2日上午有开幕式、主旨报告和圆桌派三个环节;12月2日下午有三个主题分论坛:品质化发展与多学科合作、临床服务与复健生活质量、社会资源整合与服务供给分配;12月3日上午有2个主题分论坛和闭幕式,分论坛主题分别是高质量发展与实践探索、防疫常态化中的实务转型路径。
12月2日上午
开幕式
12月2日上午,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主任委员马凤芝,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浙江省社会工作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梦,宁波市民政局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处郑颖虹处长,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党委书记柯春海在开幕式中分别致辞。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范斌教授介绍了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和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国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项目概况。
同时,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第一部蓝皮书《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21-2022)》进行了首发仪式。
范斌教授代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对发展报告大力支持的水滴汇聚基金会致感谢状。北京枫林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水滴大病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雷宏博主任致感谢词,愿未来与协会继续深入合作助力全国医务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
向水滴汇聚基金会致感谢状
主旨报告
马凤芝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主任委员
医务社工区域性实践经验(圆桌派)
主持人:王卫平
福建医科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高万红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尉 真
山东省立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花菊香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杨云娟
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吴滨滨
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社工协会医务社工专委会主任委员
圆桌派旨在邀请全国范围内不同省、市的专家分享各辖区内的医务社工的成熟实践,讨论全国范围内医务社工的区域性实践经验。
本环节邀请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社工系王卫平教授作为主持人,与云南大学社工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高万红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尉真主任,南京师范大学社工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花菊香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社工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云娟教授和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主任、中社联医务社工专委会副主委、宁波市社工协会医务社工专委会主委吴滨滨主任一同连线分享讨论。
12月2日下午
品质化发展与多学科合作
主持人:黄匡忠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社工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务社会工作政策走向解读
范 斌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叙事护理在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实践探索——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为例
李志红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纪委书记
本土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社会工作
黄 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协会会长
专家点评
曲玉波
上海政法学院社工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
本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社工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黄匡忠教授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范斌教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纪委书记李志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协会会长黄红,他们分别从中国医务社工的政策走向、叙事护理的院内实践和本土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社会工作的角度体现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品质化发展与多学科合作的特征。
上海政法学院社工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曲玉波教授对以上分享进行了精彩点评。
临床服务与复健生活质量
主持人:冯云海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应急处置关键要素分析
刘雪兰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兼急诊科主任
新时期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展望
季庆英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医务社会工作临床介入途径
关冬生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总干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疫情下湖北医务社会工作再思考
肖 燕
湖北省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肿瘤医院纪委书记
专家点评
张洪英
山东大学社工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督导专委会主任委员、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冯云海书记为本环节主持。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兼急诊科主任刘雪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季庆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总干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关冬生,湖北省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肿瘤医院纪委肖燕书记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的应急处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医务社工实践、广东医务社工的临床介入途径和湖北地区本土化实践探索开展临床的社会工作服务。
山东大学社工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督导专委会主任委员、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张洪英专家点评到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要跟上医疗的发展,要开展整体化、系统性的服务,同时思考了山东医务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社会资源整合与服务供给分配
主持人:柴 双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体验处处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立医院接受社会捐赠的法律风险及对策
陈海英
宁波市慈善总会副会长
慈善公益资源链接与管理
周晨燕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慈善办公室主任、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专家点评
张 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体验处处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柴双在本环节负责主持。
宁波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陈海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慈善办公室主任、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晨燕以公立医院接受社会捐赠的风险、整合慈善公益资源开展医务社工服务两个视角分享了社会资源整合和服务供给分配的主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张馨点评到公立医院作为慈善公益主体,要以慈善手段承担社会责任,这对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也有重大作用。
12月3日上午
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
主持人:傅丽丽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
创伤性哀伤与生命意义
刘新宪
【美】哀伤咨询师(GC-C),生命教育普及及研究者
神经系统疾病专科医务社工实践探索
杜 今
北京宣武医院社工部主任
生命历程视野下的临终关怀
郑立羽
福建医科大学社工系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
公共危机事件中医院的应急管理-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为例
竺军洋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防保科科长
医院感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机制与应用分析
李 伟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健康促进科副主任
专家点评
付 芳
复旦大学社工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傅丽丽主持本主题分论坛。
美国的哀伤咨询师(GC-C),生命教育普及及研究者刘新宪,北京宣武医院社工部主任杜今,福建医科大学社工系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郑立羽教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防保科竺军洋科长,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健康促进科副主任李伟分别从创伤哀伤治疗的意义中心心理治疗理论、神经内外专科医务社工实践、生命历程视野下的临终关怀实践、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机制及应用探索了医务社工的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社工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付芳认为以上五个不同主题从专科社工实务发展、循证为本的实践、多学科合作实践三个角度密切契合了当前医务社工领域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并对每个主题的分享进行了细致地总结。
防疫常态化中的实务转型路径
主持人:刘 芳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防疫工作之实践策略及专业反思
张一奇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医学院校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王志中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教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社工+N”多团队合作模式思考
陈鸣敏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社工部主任
新冠疫情下互联网医院在行动
童龙标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互联网中心副主任
三级综合医院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化发展探索
张 蕾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理事
专家点评
刘雅敏
河南省胸科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刘芳在本环节作为主持人负责。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张一奇,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王志中教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社工部主任陈鸣敏,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互联网中心副主任童龙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理事张蕾分享了在疫情防控下,分别从医务社工的转型实践、医学院校医务社工发展、互联网医院的行动和医务社工专科化模式探索实现防疫常态化中的实务转型。
河南省胸科医院社工部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刘雅敏就此进行了细致总结。
闭幕式
闭幕词
范 斌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范斌教授,在闭幕词中说到本次会议的主题体现了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发展领域,值得会后细细品味,并呼吁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同道在各自条线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向着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努力进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聚贤街道全体社区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升业务能力水平,10月21日至24日,聚贤街道在高新区社区学院开展2024年度“凝心聚力 社区竞跑”社工能力提升培训班。此次培训分两期进行,来自街道4个社区102名社区工作者参与其中。聚贤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葳、聚贤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汪新年分别做了开班动员及结业讲话。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理论知识讲授,又有实践操作指导。针对社区正副职、后备干部开设红苗班,以《高绩效团队打造》《社区营造——社区亮点的发掘与设计》等课程为主要学习重点,助力社区领导干部提升团队管理能力,打造更具活力的社区治理团队,发掘社区亮点,为社区发展增添新魅力。针对社区普通社工开设青苗班,安排了《社会工作服务案例撰写》《矛盾调解实务》《社工个案实务技巧与能力提升》《破冰:社工解压沙龙》等实务内容,全方位提升社工的专业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此外,培训还设置了“真人大富翁”等团队素质拓展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本次培训邀请了来自宁波高校、社会组织等多名专业讲师,市监局孙薇、天宜社工总干事张露娜、和源社工总干事李莹、高级社工刘迪、社区营造专家胡明敏、金牌调解员屠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哲等专家以沉浸式案例分享+理论指导的方式,为社工们带来了一场“听、学、做”的实务工作指导。
结业仪式上,聚贤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汪新年指出,此次培训成效显著,从各个维度提升了广大社工的专业素养。希望各位社工以本次培训班作为新起点,把培训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在今后工作中,学以致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共同为高新区全面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青年人才集聚地,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贡献聚贤力量。
随着本次社工集中培训的顺利结束,聚贤街道2024年度“凝心聚力 社区竞跑”社区治理提升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来源:聚贤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