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善举,非图回报。我之所以传播爱心,是因为我也曾被爱所感动,希望将这份温暖延续。”
对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徐女士有着切身的理解和体会。她曾帮助过许多人,也受到过他人的多种援助,她做志愿服务是本着真诚,从内心出发的。
与项目结缘
徐女士不止一次帮助过需要帮助的孩子。当在杂货铺遇到店主的孩子因不愿背英语课文而哭泣时,她用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劳,并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和“寒号鸟”的故事启发孩子认识到学习的价值。通过“story time(故事时间)”,她让学习变得有趣,孩子的心理也由抵触转为主动了。徐女士还和孩子的父母交流了教育经验,对男孩需要更多的耐心。徐女士的善意不仅让孩子消除了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也促进了孩子家庭的和谐。类似的无私关爱和帮助,在徐女士身上发生过很多,而接触到“鄞州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辅助志愿服务”,也是与热爱公益的徐女士志同道合的一位朋友推荐的。徐女士虽然腰椎不好,不能做像自己朋友在做的一些护理、社工类的工作,但是她很热爱与他人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尤其是需要帮助的儿童,因此在听到这个服务项目的内容后,徐女士毅然决然地与朋友一起参加了。
从细心发掘
到给予自信
初步接触到小波(化名)的时候,发现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并且小波也受到了遗传,先天听力有残疾,从小在无声环境中长大,后来去做手术植入了人工耳蜗后,才能听见并且说话,但是还是有些不太利索的,于是家里安排小波平时定期上语言康复训练课。
徐女士在与小波第一次聊天相处中发现,他比一般的孩子要缺少沟通的对象,父母无法有声交流,叔叔和奶奶虽然住得近会经常过来,但是交流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小波来说最大的需求就是交流和陪伴。小波父母对他的学习很重视,而且他成绩不错,只是缺少鼓励,若多鼓励多引导,孩子有信心在学习上能做的更好。
面对小波目前存在的需求,徐女士认为得先把握他的心理动态,在此基础上找到他的兴趣点,随后给予他自信。在与小波聊天的时候,徐女士会细心观察孩子的注意力所在,了解孩子最近发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发掘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小波比较喜欢分享,还喜欢打球的兴趣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次服务探访徐女士都会问孩子读了多少书,小波会很兴奋地拿出看过的书和徐女士分享,徐女士就顺势考考孩子,当考到孩子没看过的知识的时候,徐女士则会引导孩子发出疑问,并为其讲解新的故事,举一反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让孩子作反思,循循善诱。
徐女士认为,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自己是与他平等的,孩子擅长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反过来教自己,在找到孩子兴趣点的同时及时给孩子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跟孩子平等沟通,他就会很喜欢和你互动,笑起来就更爽朗开放了。”
改变正在发芽
“我每次去发现他越来越开心,跟我接触笑容更甜了。”在徐女士和郭女士的一次次探访下,小波讲话变得越来越流利,也更开朗和乐观了,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相处也比较和睦融洽,她们有自己对口型的特殊交流方式。徐女士也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家庭的爱,以及自己和小波之间互相传递的爱。
人人献出一点爱
行动照亮心灵之光
爱心妈妈们的关爱行动还在继续,其中也有很多像徐女士这样的仁爱之人,希望能用自己微薄之力,帮助更多有困难的孩子,她们相信,通过集体的努力,可以为更多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充满爱和机会的成长环境。
让我们共同期待,让这份爱心不断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中健康茁壮成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