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街的环境卫生,应该拉入商铺共同维护!”“这里的休闲娱乐设施太欠缺了!”4月21日下午,在鄞州区云龙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0余位小朋友围坐在一起讨论城镇漫步街区walk行动,这是他们今年以来的第4场城镇小管家议事会。他们是一群生活在云龙镇的“城镇小管家”,他们自信表达,专注记录,谁能想到这是一群刚来云龙不久的随迁儿童。
一批批随迁儿童在这里成长,从原先的“小候鸟”变成“小管家”,从被服务者转为主动参与者,每一天都在上演“变形记”。这些随迁儿童普遍“水土不服”
“去年6月,我们第一次去她家。她有些害羞,躲在爸爸妈妈身后,怯生生看着我,全程没说几句话。”这是云龙镇社工朱朦对小玉的初印象。
小玉的父亲朱树医老家在安徽,2012年来到云龙。去年夫妻俩把9岁女儿从老家接到了宁波,就读鄞州区云龙镇王笙舲小学。一家人在宁波举目无亲,孩子除了上学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我们经常劝她和隔壁孩子一起玩,但她有些内向,不愿意出门。”朱树医说,因为平日里工作忙碌,他们根本没有多余时间陪伴孩子。
因为对周边的生活环境不熟悉,随迁儿童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有一次,她竟然红着眼说,“我不想待在宁波了,我要回老家”。这句话,让夫妻俩彻夜难眠。
云龙是鄞州区的工业强镇,全镇拥有1000多家企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截至目前,全镇人口7.9万,其中外来人口约5.1万,其中14岁以下的随迁儿童约5700多人。这两年,随迁儿童数量更是年年增加,小玉的生活只是这些随迁儿童的一个缩影。
“这些随迁儿童普遍胆小内向、不善言辞,存在融入困难、社交狭隘的问题。”朱朦说,2022年6月开始,他们陆续走访了云龙镇18个村社的百余户随迁儿童,去走近他们的生活。
从调查结果来看,外来人口普遍对所在村社严重缺乏认同感、参与感和归属感,随迁儿童更是处于封闭状态。3—14岁的学龄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与城市户籍儿童相比,他们的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着较大落差,不利于其自尊、自信的建立,很难适应新的城市生活。从需求来看,80%受访随迁儿童都想要融入“第二故乡”,希望能多参加社区活动,了解当地文化。
如何让随迁儿童“融入”第二故乡
“在2000多年前,这里的祖先就会划龙舟。妈妈曾带我看过龙舟赛,我觉得很好玩。”小玉的改变是从去年夏天开始的。从《水乡云龙 可爱的家乡》到《朱静我与冠英庄》再到《龙舟竞渡非遗课》,在乡贤志愿者的课堂上,“云龙”这两个字越来越立体。慢慢地,小玉变得开朗了,还结交了不少同龄的朋友。“今年二月二龙抬头,我和小伙伴们在岸边为龙舟队员加油鼓劲,有机会我也想去试一试。”
残奥冠军、云龙乡贤黄成正在为小管家讲云龙的龙舟文化
2022年6月,云龙镇启动“我是城镇小管家”——365随迁儿童融入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以365天为一个主要培育周期,从文化相承、生活相融、社会相守三方面着手培育,带动本土志愿者赋能随迁儿童,实现从“小候鸟”到“小管家”的转变。首批“城镇小管家”招募了136名儿童,其中随迁儿童103名,由乡贤志愿者、龙舟志愿者和退役军人志愿者等担任“城镇小管家”辅导员。
“这枚羽人竞渡纹铜钺是国家一级文物,只有成人手掌般大小,铸造于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是宁波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乡贤说书”课堂,冠英村乡贤陈芳华向孩子们娓娓道来。说到动情处,他直接用上了灵桥牌宁波话,机灵的本地“小管家”在底下悄声翻译。说着说着,教室里很快笑声一片。
从“小候鸟”成长为“小管家”
云龙镇云达路上,一面彩绘墙引人注目。去年,在“城镇小管家”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心志愿者的笔下,白墙变得活色生香,一条龙横空出世,来自江苏的11岁刘小琦挑大梁画起“龙头”。“我学画画好几年了,但在墙上作画是第一次。以前白墙上经常有各种小广告,我们打造成一面文化墙,就再也没人乱涂乱画了。”
去年3月,“领云共富商家联盟”成立,15家示范商家共同发布“共富街”消费券,这些消费券是云龙镇社工站、云达路小管家联合志愿者定制的。老家在安徽淮南的周诗雅接到了一项新“任务”——给领云商家联盟的理发店和黄焖鸡米饭店画Logo。诗雅性格内向,接到任务还有些犹豫,但看着小伙伴都出发了,她也鼓起勇气和商家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回到家,她用妈妈的手机搜索Logo的画法,认真绘制了两家店的logo,还印在了礼遇志愿者的商家优惠消费券上,着实让她自豪了一把。
来源:甬派客户端 记者:薛曹盛 通讯员:李安琪 编辑:王昱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