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家园公益
【社工周特辑】首南街道和众社区“和共融·众心汇”:打造自治融合社区的创新实践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0 09:38:56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浪潮中,首南街道社工站在党建引领下,以“书记领办”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新路径。2023年,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通过“首南街道项目反馈问卷”对街道内所有社区项目进行全面督导,为社区品牌项目的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督导方式进一步升级,采用分层分类的精细化策略,精准提升社区项目质量,扩大项目影响力。

值此第19个世界社会工作周之际,通过系列推文展示首南街道“书记领办”项目成效,今日以“和共融·众心汇”项目为例,展现党建引领下参与式治理类项目的创新实践与成果。


案例摘要

“和共融·众心汇”是和众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创建自治融合型社区”为目标,激发流动党员、退役老兵、辖区志愿者等居民的共治共享理念,融入自治融合实践,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项目,致力于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治理难题解决于基层,为社区的和谐稳定注入源源不断的自治力量。

案例背景

鄞州区首南街道和众社区于2018年成立,辖区内囊括6个小区,规模户数达5251户。其中户籍居民2806人,常住人口7900余人。社区居民构成呈现出高度复杂性,拆迁安置居民、公租房居民占比较大,同时还有部分企业引进人才以及大量外来租房居民。居民来源广泛且流动性强,致使社区归属感普遍淡薄,各类矛盾纠纷频繁发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社工决定以社区多元主体治理理论为基础,通过汇聚政府、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应对社区治理的复杂挑战,增强居民归属感和参与感,为构建自治融合型社区开辟道路。

理论依据

社区多元主体治理理论:该理论强调社区治理并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政府、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过程。这些社区利益相关者通过协商的方式共同配置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开展社区活动以及参与社区决策,从而达到社区治理目标。在和众社区的“和共融·众心汇”项目中,流动党员、退役老兵、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投身于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例如,流动党员通过“红潮涌动”党建品牌,在社区服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退役老兵和专业律师团队组成“邻里话室”调解队伍;企业和社会组织助力“共富在线”项目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决策、执行与监督,形成了强大的治理合力。


服务过程

(一)“红潮涌动”:发挥先锋引领作用

社区支部以流动党员为主体创建“红潮涌动”党建品牌,目前纳管流动党员66名。社区致力于深化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将流动党员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社区的实际行动。通过实施“网格补充”,让流动党员担任居民网络群C网格员,按居住地就近参与社区服务,成为居民可依靠的“遮阳伞”。80%以上的流动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类活动二十余场,打破了党员与组织交流的壁垒。同时,安排“反哺岗位”,为有空闲、有爱心的流动党员提供反哺社区的机会,如认领关爱困境儿童的邻家妈妈身份、担任社区“邻里话室”调解员、从事公益生态园的主理人等,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

图片

(二)“邻里话室”:践行枫桥经验

和众社区人群结构复杂,矛盾较多。2024年在社区自治融合的项目下对老兵调解室进行人员重组及阵地升级改造,将其从小区内搬迁至小区外围,并成立“初心璞·邻里话室”,以“有一室、话一事,得一释”为目标,成员包括居民党员、老兵党员和专业律师团队。新阵地有效延伸了服务范围,人员素质过硬,便于居民便捷地反映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前端,践行枫桥经验。11名调解员凭借丰富调解经验和群众基础,还有浙江泽大宁波律师事务所法律团队公益助力。搬迁新地址半年内,处理矛盾纠纷60余件,成功调解5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显著提升了社区矛盾化解效率。

图片

图片

(三)“禾益农创”:推动退役引擎自治融合

在街道支持下,社区通过自治协商,整合各方力量,将原本约8亩荒草丛生、垃圾零乱的社区边角地带改造成“橄榄绿”禾益生态农创园。园外设置围栏、种植花草,园内菜地整齐,小道幽静。36名退役军人各自认领包干地,自费种植青菜、萝卜等时令蔬菜,长势良好。社区将辖区内部分孤寡、残疾、低保、高龄等居民将纳入“青蔬有我”分配序列,志愿者也可通过积分兑换绿色蔬菜。这片公益田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架起了居民邻里沟通的桥梁,凝聚了社区情感,成为共建共享的温馨纽带。

图片

图片

(四)“共富在线”:实现阵地延伸双向奔富

社区与宁波鄞州企胜阳光助残中心合作,为有增收需求的困难家庭牵线搭桥,建立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居家式、作坊式相结合的共富工坊模式,促进双向融合,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同时,辖区柠檬树共富工坊迭代升级小黄车项目,拓展工作阵地,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售卖残疾人参与生产的烘焙、文创等产品,增加残疾人收入。以上系列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共富工坊的运营模式,为困难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增收机会,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图片

(五)“自发志愿”:激发社区活力

社区活跃着一支以志愿服务为己任的队伍,每周开展1天免费理发、量血压活动,组织自治协商、美化环境行动,自编自导各类文艺活动。这些活动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逐渐形成大家共同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图片


项目成效

社区治理结构优化:通过“和共融·众心汇”项目的实施,社区构建起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流动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邻里话室”等自治组织有效运作,提升了社区自我管理能力;企业、社会组织与社区深度合作,为社区发展注入新动力。这种多元协同的治理结构逐渐取代了以往较为单一的治理模式,使社区治理更加高效、灵活。

矛盾纠纷显著减少:“邻里话室”的升级改造及有效运作,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矛盾调解能力。搬迁新地址半年内,成功调解矛盾纠纷5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80%。社区内各类矛盾纠纷发生率较项目实施前降低了30%,居民之间关系更加和谐,社区秩序明显改善,为社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社区凝聚力大幅增强:项目开展以来,共举办相关活动50余场,参与居民达3000余人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到1600小时。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服务评估

(一)目标达成度

通过“红潮涌动”党建品牌,流动党员深度参与社区事务,打破了以往组织与党员之间的隔阂,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引领。“邻里话室”成功重组升级,有效化解大量矛盾纠纷,践行了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目标达成度较高。“禾益农创”“共富在线”等项目切实推动了社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共享,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达成了提升社区活力的目标。

(二)服务对象满意度

通过社区居民走访收集反馈,居民对项目的满意度较高。在矛盾调解方面,居民对“邻里话室”的调解效果和服务态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便捷高效地解决了生活中的纠纷。参与“禾益农创”项目的居民对生态农创园的建设和蔬菜分配模式表示满意,认为丰富了生活且感受到社区关怀。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对“共富在线”项目提供的增收机会,20余户困难家庭实现增收,困难家庭人均月收入增长 800元,这些困难家庭对此充满感激。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也深受居民喜爱,进一步提高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可度。

(三)项目影响力

该项目在社区内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在社区外部,受到多家媒体报道,提升了社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基层治理经验。同时,项目中的一些创新模式,如共富工坊的运作方式、流动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模式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发展。


专业反思

(一)优势与亮点

党建引领成效卓越:以流动党员为核心打造“红潮涌动”党建品牌,将党建深度嵌入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有效激活了流动党员群体,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先锋队和引领者。这种党建引领模式不仅为项目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更在思想层面凝聚了社区力量,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多元主体协同高效:成功动员流动党员、退役老兵、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各主体依据自身优势在不同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退役老兵凭借丰富经验主导矛盾调解,志愿者以热情服务助力社区活动开展,企业和社会组织带来资源与专业技术,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治理合力,充分彰显了社区自治融合的理念与实践价值。

项目设计精准适配:紧密围绕社区居民构成复杂、矛盾纠纷多、发展需求多样的特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针对性强、契合度高的项目。“邻里话室”精准解决矛盾纠纷这一社区痛点问题;“禾益农创”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同时关注弱势群体生活改善;“共富在线”直击困难家庭增收难题,各个项目精准对接社区不同层面需求,切实推动社区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居民参与持续性欠缺:虽然项目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但部分居民参与的持续性较差。部分居民在项目初期热情高涨,但随着时间推移,参与热情逐渐消退。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系统、长效的激励机制,对居民参与的内在需求挖掘不足,未能根据居民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长期化的参与规划,难以持续激发居民的参与动力。

(三)改进方向
完善居民参与激励体系:制定全面、多样化的居民参与激励措施。除现有的积分兑换等物质激励方式外,重点强化精神激励,设立“社区治理贡献奖”等荣誉表彰制度,对长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进行公开表彰与宣传。深入了解居民兴趣和特长,为居民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长期参与计划,如为有文艺特长的居民组织社区文化艺术团队,为有专业技能的居民提供参与社区建设项目的机会,持续提升居民参与的持续性和深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本文由原创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责编: 佳佳 
  版权和免责申明   责编:佳佳  本文由原创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