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家园公益
【社工周特辑】首南街道和顺社区“和治九法”践行共富式善义治理项目案例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0 09:37:48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浪潮中,首南街道社工站在党建引领下,以“书记领办”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新路径。2023年,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通过“首南街道项目反馈问卷”对街道内所有社区项目进行全面督导,为社区品牌项目的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督导方式进一步升级,采用分层分类的精细化策略,精准提升社区项目质量,扩大项目影响力。

值此第19个世界社会工作周之际,通过系列推文展示首南街道“书记领办”项目成效,今日以“和治九法”践行共富式善义治理项目为例,展现党建引领下善义治理类项目的创新实践与成果。

项目背景

和顺社区成立于2018年12月,下辖和顺家园、欣如雅苑、和瑞国际社区三个小区,共有规模户数3947户,居住人口6900余人,是鄞州区单体量最大的保障房社区。社区目前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10人,退伍军人1人,党支部共有在册党员28名,流动党员22名。

社区呈现"三多"特征:人群来源多样,社区不仅有大体量的无房户,还有拆迁户以及诺丁汉大学的高知群体,群体间差异大;老年群体众多,和顺家园老年人占比超50%,人户分离现象占比约89%,且独居现象较多,非正常死亡也偶有发生,服务需求突出;矛盾纠纷多发,和顺家园精神病人,低保低边、吸毒史人员、重点失信人员、涉刑事案件人员等特殊群体占比12%,结构复杂导致去年纠纷调解量仍达168起。治理资源碎片化,高校、商家等潜在资源未有效整合,进一步加剧了社区认同感薄弱、共建参与率低等问题。如何破解"人多事杂、资源散乱、手段单一"的治理困局,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主要做法
坚持党建引领,通过规范化法治、广覆盖德治、互助式自治、精准性智治“四治融合”,探索以“一中心优服务、一平台强智治、一张图明底数、一间房解纠纷、一亭廊议众事、一工坊促共富、一帮人重互助、一家亲抓联建、一队伍强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和治九法”,有效提升保障房区块基层治理效能。

(一)规范化法治:构建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机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已有的“176调频+”,组建由网格员、片区民警、社区律师、老党员、调解经验丰富的居民骨干等共同组成的调解队伍,建设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化解中心,推行居民“点单”、调解室“接单”、党支部“督单”的模式,坚持抓早抓小、就地化解、闭环处置,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质效。

图片

建立群防群治队伍,“老伙伴”家园护卫队在网格长的带领下开展安全巡防,确保每天在重点时段和区域进行巡逻,查找各类安全隐患。同时社区通过宣传栏、线上业主群等平台,以图文、动画、案例等形式,普及物权、相邻权等知识,提升居民法治意识。

(二)广覆盖德治:党建引领下的多元服务下沉。

深化党建联建,联结组织资源、行业资源,整合资金、阵地、队伍等资源,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特殊群体下沉。联动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爱心企业、部门、高校等单位提供医疗、就业、助老等救助服务。以和瑞国际社区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外公寓为阵地,联动诺丁汉大学师生资源,组织举办插花美学、邻里共富集市、非遗迎新年等各类活动,开展公益缝补“诺师傅”项目,推动高校与保障房区块和谐共赢。

图片

图片

加速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构建一站式多维度服务融合,制定普惠性和特殊性服务两张清单,拟定普惠性服务22项,特殊性服务10项。加强文化建设,成立唱歌、跳舞、模特三个居民喜闻乐见的兴趣班;开展银龄温情关怀主题活动;举办重阳文艺汇演、新年邻里宴等大型活动;打造9幢共享楼道“一网童心”儿童友好区域,开展青少年成长活动;引导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参与社区服务,上门为低保户修家电,为老年人跑腿代办等,不断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图片

(三)互助式自治:打造多元主体社区互助生态。

以政府、社会组织、社区、慈善资源、社工、志愿者、企业等多元主体,打响“为众慈善服务工作室”“扫地奶奶”等志愿服务品牌,常态化提供敲门问安、代办事项、陪同就医、心理疏导、矛盾调解等服务10项,积极组织开展学雷锋便民服务、公益集市、夏日送清凉、冬季送温暖、等志愿活动。积极探索“公益化+市场化”运行模式,结合“无偿+低偿”模式的青丝理发等项目,通过收益反哺推出强社计划,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困难居民的救济帮扶。

图片

建成来料加工“梦工场”和“向阳”共富工坊,通过培训赋能、来料加工、搭台销售等形式,带动残疾人、低保户等群体就业增收,如,在“梦工场·共富工坊”打造“企业订单+居家就业”的就业平台,链接各方资源,为失业人员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来料加工增收渠道。依托9幢共享楼道打造的 “零工网点”,提供就业信息发布、岗位匹配、咨询解答等服务,打造便捷高效的“5分钟服务圈”。

图片

图片

(四)精准性智治:科技赋能下的智慧社区治理。

加快推动“保安居”社区智慧服务平台的项目落地,精准推送人员迁入走访、小孩出生慰问、新增低保低边残疾人等相关信息,实现“敲门”一件事精准服务。此外,研发使用“警租联动”APP等智慧平台,推广“智慧云梯”阻梯系统拦截电动自行车“入梯上楼”,推动基层治理“精准识别、及时响应、全程可控、量化评估”的智治标准,为社区治理赋能增效。根据数据推送,上门向当月退休的居民发放退休居民礼遇卡,包括独生子女奖扶、老年优待卡等政务类政策和青丝理发、跑腿代办等社区特色权益类服务。推出社区十大民生投票项目,扩大居民参与。

创新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制作精准到户的四色网格“民情图”,形成“一图一表”云端数据库,实现精细管理、精准服务。联动区数据服务中心,构建“保安居”系统综合集成,对民政、住建、公安等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系统化整合,升级打造“民情地图”2.0版,用绿、蓝、紫、黄四色标注辖区独居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志愿者及党员家庭情况,并依托保安居项目实现从手绘到电子的升级,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图片

打造议事亭廊,结合社区民情鄞聚站平台,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统筹多方资源,畅通议事渠道,凝聚联建单位、物业、居民代表、执法部门等力量组成“智囊团”,通过共商、共议、共建,解决民生诉求,如和顺家园北区的拆栏杆包窗问题、和顺家园南区的临时摊贩问题等,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

项目成效

社区以“和合顺美”为目标,通过四治融合,工作成效显著,相关工作做法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级媒体报道106次。

(一)促进和谐稳定:矛盾纠纷化解周期缩短40%,2024年调解成功率保持95%;“老伙伴”开展巡防242次,排查点位2870个,社区内的治安案件发生率较去年下降明显。

(二)增强幸福指数:联动18家单位提供各类救助服务20余项,如,链接首南卫生院提供中医课堂、中医养生服务,惠及居民5000余人次。联动李惠利医院、鄞州二院等资源开展康复互助小组。链接楼宇社区党组织,由爱心企业为12名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组织开展较大规模老年人温情活动6次,暑期青少年科探主题活动20次。居民满意率高达95%。

(三)激发社区活力:“为众”慈善工作室为老年人及残障居民开展常态化服务2000余次,公益志愿服务近20场,形成“慈善赋能”“以老助老”的互助良性循环。工作室的主理人先后获评盛威·甬上爱心奖和鄞州好人,“银龄互助▪和善共融”项目荣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优胜奖,为众志愿服务“萤火温暖计划”项目荣获2025年鄞州区银辉志愿服务项目比赛铜奖以及示范品牌项目称号。共富工坊吸纳低收入家庭21户,人均月增收1800余元。零工网点吸纳50余名居民加入就业群,帮助社区10余人实现就业。

(四)提升治理效能:通过数智平台处理各类居民诉求760余件,办结率和回访率均为100%。拦截电动自行车“入梯上楼”,从每月600辆次到0,让电动自行车上楼“无门”。开展敲门一件事2000余次。发放退休居民礼遇卡100余张。通过跑楼、微信、热线等方式征集意见需求2500余条,召开居民议事会10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6件。

项目反思

(一)经验总结

1.“四治融合"模式有效破解多元社区治理难题,党建引领是核心驱动力,充分整合社区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2.数字化工具与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3.充分尊重和发挥居民主体地位是激发治理活力的重要保障。社区的互助生态有助于实现多群体居民的和谐共生与多元共治。

(二)优化方向

1. 加快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服务室+慈善空间”的立体化服务阵地矩阵。

2.全面推动 “保安居”项目向纵深发展,迭代更新四色网格“民情图”,助推“党建+数字化”水平更上台阶。

3.全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社区共同体,擦亮“弱有众扶”民生底色。


  版权和免责申明 本文由原创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责编: 佳佳 
  版权和免责申明   责编:佳佳  本文由原创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